担保行业发展的新趋势
担保行业发展的新趋势
过去几年,担保行业经历了一场“无声的洗牌”。担保机构数量持续减少,监管体系日臻完善,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——行业正从“粗放增长”逐步转向“高质量发展”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,担保机构应主动把握以下发展趋势,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01
以政策性担保业务为主责主业
今年2月,财务部印发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管理办法》,进一步锚定“支小支农”主责方向,同时推出差异化绩效考核与风险补偿机制。在此背景下,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职责边界愈发清晰,具体贯穿于三个核心维度:
1. 普惠金融支撑维度:聚焦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及科创企业等薄弱领域,精准破解其融资瓶颈;
2. 政策协同深化维度:依托“政银担”多方联动机制,持续优化风险分担模式,显著提升服务效能;
3. 区域协调发展维度:着力推动再担保体系迭代完善,构建“省—市—县”三级联动的立体格局。
政府性担保正从传统的“风险兜底者”加速转型为“政策引导者”,既扛起经济稳定的“压舱石”重任,更成为地方金融生态优化的关键抓手。
02
数字化与风控力成为担保实力的“分水岭”
数字化转型已从“可选项”变为“必由之路”。行业头部机构正加速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,构建覆盖“保前洞察-保中监测-保后预警”的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。目前,多地担保机构已启动数字化转型进程,实现客户信用精准画像、项目风险自动评估及高效审核,有效推动业务规模增长、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。可以预见,数字化风控能力将成为担保机构未来发展的关键竞争力。
03
创新业务成为担保机构营收增长的新动能
在履行政策性职能的同时,担保机构也需通过创新业务拓展市场化业务空间、增强盈利能力。未来三年,行业业务结构将逐步从“单一融资担保”转向“综合金融服务”,具体方向包括:
1. 科技创新担保:服务科创企业
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,国家对科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。目前,担保机构支持科创企业的方式主要包括:为科创债发行提供担保、增信(《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》、《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》等政策文件明确支持担保机构为科创债发行提供担保、增信)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及创新贷款担保产品等。
2. 创新融合模式
部分大型担保机构已开始探索业务创新融合模式,通过与其他金融工具深度融合,从单纯的“风险承担者”转型为“价值共创者”,进一步拓展盈利渠道。如:
(1)“投保联动”:担保机构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时,与企业约定选择权条款,即担保机构(或其关联投资公司)有权在未来一定期限内,以预先约定的价格投资该企业。
(2)“担保+ABS”业务(资产证券化):担保机构为资产支持证券(ABS)的优先级份额提供增信担保。
此类混合业务模式,推动担保机构实现从“风险承担者”到“价值共创者”的角色升级。
3. 产融结合:围绕产业链深度嵌入
担保机构通过与核心企业、银行、平台方协同合作,为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与流动性支持,构建“政银担企”四方共赢模式。业务形式包括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担保、存货/仓单质押融资担保、预付款/订单融资担保等。
这类业务不仅风险可控,还能提升担保资金使用效率,是当前担保机构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方向。
4. 非融资性保函业务
非融资性保函是指为非借贷资金类行为提供担保并出具的保函,其担保事项通常涉及合同履约、特定行为履行或交易达成等场景。主要包括工程类保函、贸易类保函、司法类保函及其他类型的保函。可以说,几乎所有涉及交易行为的场景,都能成为非融资性保函的应用领域。(详情可阅读《为什么非融业务正逐渐成为各担保机构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》)
04
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战略
当前,担保机构正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导向,在多个维度展现出深化提升的趋势:资产规模持续壮大,资本实力更加雄厚,为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;与此同时,资产质量不断优化,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。在服务层面,效率与覆盖面同步提升,更好地满足了多元化的客户需求。机构亦不断加强创新能力,通过产品与服务模式革新增强市场竞争力。在风险管理方面,风控体系日益完善,管理运作更趋规范化和精细化。此外,通过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人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,为机构稳健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。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推动担保机构逐步构建起更安全、更高效、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格局。
